成都首批50个文化地标出街面世
2014-1-13
第一块呈现的文化地标点位标识牌是“巴金故居原址”
经过正通顺街98号的市民,一定会对街道旁一尊特别的标识牌感兴趣。这尊精美的标识牌采用了川西建筑中青砖白瓦造型,上面不仅注明了这里是“巴金故居原址”,更对这里进行了简洁的介绍。昨日记者获悉,这是市文化局启动以 “唤醒记忆,承载历史”为主题的成都市文化地标项目的其中一块标识导示类文化地标。目前,以“巴金故居”“坝上老华西”为代表的首批20个标识导示类文化地标以及中心城区六个区各自负责的共30个文化地标,已经全面出街面世。更值得期待的是,在“巴金故居原址”附近还将选址建设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馆。
巴金文化博物馆 明年免费开放
我市第一块呈现的文化地标点位标识牌便是“巴金故居原址”。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它就设立在正通顺街的西南剧场前。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南书告诉记者,考虑到巴老生前的嘱咐及其家人的意见,又结合成都弘扬、传承、展示巴金文化的需要,市文化局确定不在原址恢复重建故居,而在“双眼井”附近选址建设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馆。它将成为成都文化地标的一个重要部分。
李南书透露,按照规划,巴金文化博物馆将建在正通顺街战旗文工团西侧,位于巴金故居原址附近,占地面积约13.3亩,整体采用传统川西民居风貌造型建筑,将由巴金文化陈列馆、巴金文化艺术中心和巴金书院三大主体建筑构成。他说,陈列馆内将设置巴老生活的场景,所有文物也将按原状陈列;文化艺术中心则主要用于展演巴金作品,同时配套演出成都特有的曲艺节目;位于文化艺术中心南侧则是巴金书院。据悉,除了设置文化沙龙及文物库房外,还将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成为巴金文化旅游品展示区和体验互动区。此外,在规划用地控制区域内还将建设“巴金文化拓展区”。李南书认为,博物馆既做文物陈列,也可以通过相关产业项目实现对博物馆的长效保护。据悉,博物馆预计将在2015年建成向社会免费开放。
50个文化地标面世 全方面体现城市底蕴
据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成都市启动城市文化地标项目以来,目前,首批20个标识导示类文化地标点位:坝上老华西、少城、红星路35号、怀德堂、懋德堂、钟塔、颐庐、李劼人故居、邮电局大楼、红楼、四川机械局碉楼、省经信委办公楼、南台路、宁村、进益助产校旧址、东西文化学社旧址、成都古城墙、驷马桥、王右木故居和巴金故居原址,以及金牛区黄忠祠墓旧址、金牛坝、九里堤;成华区建设路、将军碑遗址、天祥寺街等30个点位已经全面完成。这些见证了成都历史文化发展的老街巷、老建筑在一个个文化地标的指引下,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原来这里是由一家印刷厂改造而来的哦,难怪建筑这么有特色,我在这里住了2年,居然一点都不知道。”站在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前,来自江苏的李小培被“红星路35号”地标标识牌所吸引。只见这个大红色的抽象立柱,让标识牌与周围的建筑合为一体。李小培感叹道,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化地标全方面展现了这些底蕴,让他们这些外地人更了解成都。
打破惯例 地标设计与建筑融为一体
文化地标有如城市的基因和人体的DNA,是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的流动融合,城市原住民的概念减弱,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亟须加强。因此,此次文化地标点位标识牌的呈现,打破了以往简单竖立一个标牌的惯例,内容要唤醒市民的文化记忆,外观也要成为装饰性强的城市景观。据了解,为了与建筑融为一体,此次地标标识牌的设置不仅有融入川西建筑局部元素的青砖白瓦风格,清代少城建筑剪影风格,华西坝钟楼剪影造型,还有古城墙剪影设计、绿色的老邮筒设计等。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标识牌还使用二维码进行了设置。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就能详细了解到该地标点位的历史文化故事。
经过正通顺街98号的市民,一定会对街道旁一尊特别的标识牌感兴趣。这尊精美的标识牌采用了川西建筑中青砖白瓦造型,上面不仅注明了这里是“巴金故居原址”,更对这里进行了简洁的介绍。昨日记者获悉,这是市文化局启动以 “唤醒记忆,承载历史”为主题的成都市文化地标项目的其中一块标识导示类文化地标。目前,以“巴金故居”“坝上老华西”为代表的首批20个标识导示类文化地标以及中心城区六个区各自负责的共30个文化地标,已经全面出街面世。更值得期待的是,在“巴金故居原址”附近还将选址建设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馆。
巴金文化博物馆 明年免费开放
我市第一块呈现的文化地标点位标识牌便是“巴金故居原址”。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它就设立在正通顺街的西南剧场前。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南书告诉记者,考虑到巴老生前的嘱咐及其家人的意见,又结合成都弘扬、传承、展示巴金文化的需要,市文化局确定不在原址恢复重建故居,而在“双眼井”附近选址建设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馆。它将成为成都文化地标的一个重要部分。
李南书透露,按照规划,巴金文化博物馆将建在正通顺街战旗文工团西侧,位于巴金故居原址附近,占地面积约13.3亩,整体采用传统川西民居风貌造型建筑,将由巴金文化陈列馆、巴金文化艺术中心和巴金书院三大主体建筑构成。他说,陈列馆内将设置巴老生活的场景,所有文物也将按原状陈列;文化艺术中心则主要用于展演巴金作品,同时配套演出成都特有的曲艺节目;位于文化艺术中心南侧则是巴金书院。据悉,除了设置文化沙龙及文物库房外,还将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成为巴金文化旅游品展示区和体验互动区。此外,在规划用地控制区域内还将建设“巴金文化拓展区”。李南书认为,博物馆既做文物陈列,也可以通过相关产业项目实现对博物馆的长效保护。据悉,博物馆预计将在2015年建成向社会免费开放。
50个文化地标面世 全方面体现城市底蕴
据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成都市启动城市文化地标项目以来,目前,首批20个标识导示类文化地标点位:坝上老华西、少城、红星路35号、怀德堂、懋德堂、钟塔、颐庐、李劼人故居、邮电局大楼、红楼、四川机械局碉楼、省经信委办公楼、南台路、宁村、进益助产校旧址、东西文化学社旧址、成都古城墙、驷马桥、王右木故居和巴金故居原址,以及金牛区黄忠祠墓旧址、金牛坝、九里堤;成华区建设路、将军碑遗址、天祥寺街等30个点位已经全面完成。这些见证了成都历史文化发展的老街巷、老建筑在一个个文化地标的指引下,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原来这里是由一家印刷厂改造而来的哦,难怪建筑这么有特色,我在这里住了2年,居然一点都不知道。”站在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前,来自江苏的李小培被“红星路35号”地标标识牌所吸引。只见这个大红色的抽象立柱,让标识牌与周围的建筑合为一体。李小培感叹道,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化地标全方面展现了这些底蕴,让他们这些外地人更了解成都。
打破惯例 地标设计与建筑融为一体
文化地标有如城市的基因和人体的DNA,是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的流动融合,城市原住民的概念减弱,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亟须加强。因此,此次文化地标点位标识牌的呈现,打破了以往简单竖立一个标牌的惯例,内容要唤醒市民的文化记忆,外观也要成为装饰性强的城市景观。据了解,为了与建筑融为一体,此次地标标识牌的设置不仅有融入川西建筑局部元素的青砖白瓦风格,清代少城建筑剪影风格,华西坝钟楼剪影造型,还有古城墙剪影设计、绿色的老邮筒设计等。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标识牌还使用二维码进行了设置。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就能详细了解到该地标点位的历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