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低碳创新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维维)近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工作委员会、管理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九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市社科院综治所、法学所、市情研究中心、经济所、管理所等机构的10余位科研人员,围绕“加强低碳创新,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重点讨论了北京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低碳创新和美丽中国是我们美好的追求,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综治所副所长袁振龙认为,低碳创新概念主要是思路性的,具体怎么创新值得深入研究。低碳技术在没有取得突破之前,是很难推广的。就北京而言,风电技术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原因很可能在于风电发展对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破坏。低碳创新是一个很好的理念,能为经济发展作持续性支撑,但究竟往哪些方面创新,如何作持续性支撑,还可进行深度挖掘。管理所所长施昌奎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对低碳创新的路径都有所追求,文件也有体现,但在行动上却没有跟上。低碳生活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但低碳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还没有到达拐点阶段。管理所博士杜鑫认为,实施低碳技术之所以这么难,主要在于人们已经形成的高碳消费习惯,包括已经形成的技术结构、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消费结构等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加强低碳转型在国家利益与成本方面存在困境,很多国家都不想承担减排成本,难以达成有约束力的低碳发展机制。
就现实来看,低碳发展与低碳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至于如何发展、如何创新,与会人员也进行了广泛探讨。市情研究中心博士朱相宇说:“我们不能因为追求低碳而低碳,高碳有高碳的好处,低碳有低碳的好处。”他认为,应该在技术上进行重点突破。北京市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后工业排放量和污染程度已经压得很低,但生活型污染反而越来越严重,所以应该重点控制生活减排。实现减排,就要从技术层面加强创新和研究。“经济发展存在边际成本问题,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低碳发展的要求。”管理所博士罗植认为,环境污染要解决好边际成本和外部性问题,如加强企业排污税征收,使排污外部成本内在化,提高其排污的边际成本,进而可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管理所博士付立春提出,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和低碳发展,是全社会的事情,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承担。低碳创新从制度和技术角度考察是非常好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他同时指出,低碳不仅仅是口号,还应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环保机构设置和环保法规建设等。
对于低碳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问题,经济所博士王德利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不能将低碳与环境污染放在一块,环境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硫等造成的,低碳则主要是与二氧化碳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低碳创新关键是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碳排放源中第一是能源消耗,第二是种植业。应该加强对碳排放各个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碳排放的,通过内在机理的分析建立模型,加强深入研究。
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孙天法从生态产业的角度探讨了低碳创新的途径。他认为,低碳创新要重点加强生态产业的研究,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降低碳排放,突出研究生态产业与低碳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管理所副研究员陆小成看来,所谓低碳创新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减少碳排放的基本要求,依托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加强低碳创新是中国治理环境污染、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应将低碳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建中国低碳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框架,加强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低碳空间布局和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低碳消费和国家碳汇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