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有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也曾上演过轰轰烈烈的湘西剿匪的故事,吊脚楼,山水卷,相映成趣,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现代与古朴的精彩演绎,敬请收看本期《美丽中华行>>:魅力湘西,神奇沅陵
解说:画面(湘西,沅陵代表性地理事物)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的西北门户,是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内有汉、土家、苗、白等30个民族,在湘西,山川林立,河流纵横,处处可见一幅幅壮美的山水画卷,沅陵县, “上扼云贵,下蔽湖湘”,素有“湘西门户”和“西南要塞”之称,沅酉二水纳百川,纵贯全境。这里山川秀美,生态良好,五强溪、凤滩、高滩等三座大中型电站坐落于此,山是沅陵的身躯,水是沅陵的表情,二酉山就是山和水相辅而成的。
外景(二酉山台阶)
解说:(二酉山画面),(音乐:琵琶语)二酉山是沅陵的一座美丽名山,因山下有酉水和酉溪交汇于此而得名,二酉山山梁起伏,状如书页,所以又称万卷岩,沿陡直的石阶而上,石级两边的桐树、板栗树、芦苇以及各种不知名的植物摇曳风中。回头远望,二酉山倒映在清清江水的怀抱里,江中船筏缓缓驶过,白鹭绕船翻飞,登至高处,回望酉水和酉溪在山脚下汇为一处,如两条玉带环绕此山,山水相应,相得益彰,二酉山并不高,东、西、北三面环水,因为峭壁悬崖,山势峭耸的缘故,显得特别雄伟。
二酉山不仅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上古时黄帝曾于此山藏书。武陵人善卷因避舜帝禅让,隐于此山守护黄帝藏书,并以之教化当地百姓
解说:(焚书坑儒的视频资料)这样的数据并非巧合,而是由二酉山的历史传统而来,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于此。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
外景:二酉山藏书洞,
解说:二酉洞又名妙华洞,是二酉山的精华所在,意即收藏精妙绝伦中华文化的地方。酉洞宽约6米,高约2米,外洞深约10米,洞厅里有两块岩石,一块矩形石台,是从洞顶撬落下来的,相传是古人读书用的,二酉藏书所体现和反映的是伏胜对文化的追求和保护的一种精神,这段史实的最好注脚就是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二酉洞的藏书虽然献给了朝廷,洞中显得空空荡荡,令人充满暇想和疑惑。而史载洞旁有记崖,记藏书之由,也惜日久年长字迹磨灭不见踪影。清朝光绪时任湖南督学使者的福建人张亨嘉奉旨来此拜谒二酉洞时,题刻了“古藏书处”四个大字立于洞门下壁向人们讲述着这段传奇历史。
解说:二酉山轻纱漫雾,云雾缠绕,林荫蔽日,秀丽的景色,深厚的文化,使得二酉山的人读书风气浓厚,加之二酉山灵气的福荫,在解放初期至今,共出了近百位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遍及全国各地,乌宿因此被称为“教授村”。学富五车走四方,书通二酉行天下。
解说:在湘西,除了秀丽迷人的山水,还有着许许多多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的摄制组正在赶往土家村寨,相信在那里会有更多充满新奇和魅力的少数民族风情,这也使我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旅途中,我们收获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道路两旁的山水画卷如书页般一页一页的呈现在眼前,本来非常困顿的我们一下子睡意顿消,近处的牛羊野花,远处青山吊脚楼,无不对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吸引,绕过一条河,一个很奇特的石磨更是让我们停下了脚步,一位老者正在碾轧稻米,在大山的掩映下,老人和石磨都显得格外渺小,这样的景象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不见牛马来拉动,不见有电源线路,这个石磨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呢?经过询问我们得知,原来磨盘的下方有一个水车,利用附近河里的水流转动水车,于是,磨盘也就跟着转了起来,老人一一给我们解释和介绍,跟着磨盘后面的还有一只鞋是用来梳理轧过的稻谷,以防止稻谷洒到外面,这个简易的石磨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物理的原理和知识,这位老者还告诉我们,像这样的石磨以前在当地很是常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现在都用电动的机械了,这种石磨在村子里越来越少了,由此,我们感怀于民间的质朴,感叹于大山人的利用自然条件,靠山而用的智慧。
解说:我们沿着大山继续前行,越往大山深处走,却越觉得视野越开阔,也越觉得大山深处有不一样的惊喜,同时在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山里人的热情,下午时分,我们来到了一个叫七甲坪镇的的地方,受到当地人的邀请,我们也有幸来到了村寨的吊脚楼,
解说:腊肉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风味菜。做菜的师傅告诉我们,制作这道菜需要很多工序,先将鲜肉腌在缸内,经过用干柴烟熏后取出,高悬在屋檐下有烟熏又通风的地方。做出的腊肉,肉皮橙黄,有的保存数年不变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成了土家人主要的肉食类型,家家户户都会有,也是待客的主要美味。
而接下来的这道菜让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看起来特别像韭菜的东西却有着自己一个独特的名字:从毛藠,据做菜的师傅告诉我们,这种野菜是当地的特产,是大山里野生的天然食材,
“合渣”,也是土家人特色饮食,将豆汁烧开,掺进鲜青菜,煮热就饭,因为这道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便宜,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一道菜。
土家族人虽生活俭朴,但又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这种礼仪热情好客、省己待客,成为土家族饮食的主要礼尚,我们的记者也切身体会到了土家人的热情与亲切。
解说:坐在山腰,群山环抱,清新自然,这样的环境,即使没有美食,心情也非常舒畅,土家族的餐桌看起来很简单,除了腊肉,其他基本都是附近山里野菜为主,特别是其中非常像韭菜的丛毛藠,更是让我们这些外来客感到不可思议,这些食材虽然是就地取材,多了一份方便,但这些菜却有着很大的讲究,因为土家人非常讲究节日的饮食,不同的节日,饮食品种和方式也有不同的特色,渐演成俗。如正月十五闹元宵,食粉团、汤圆,称之为吃元宵;每年的社日,人们用糯米、蒿菜做成各种美食,称之为社饭,彼此馈赠,这样的饮食习惯这也成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融进了山里人的生活当中。
当地村寨的人们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惊喜,一个别具特色的篝火晚会,就在招待我们的村民家里的小院里,寨子里的人们得知我们的到来,也都纷纷赶来,篝火晚会一开始,便是是阵阵歌声,
这样的歌声对于我们这样的外乡人基本是听不明白歌词的内容,不过悠扬的曲调和略带乡土气息的唱腔让我们深深的感染,也让湘西素有“歌海之称”。在人称湘西“母亲河”的酉水河沿岸,自古以来,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生动鲜活的山歌文化。土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中,他们为了抒情达意,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自乐,以歌咏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了凡事必歌的特有风俗。土家人的山歌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局限,白天夜晚、田间地角、有感而发,随心而歌,而且山歌的类型也有很多,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叙事歌等等。这些歌明快畅达,通俗易懂,比喻形象,寓意深刻,言词活泼,妙趣横生。其情歌含蓄委婉,如诗如画。经历代歌手的不断创作、加工、锤炼,如今,上万首流传下来的山歌已成为了土家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典。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人智慧的结晶。对唱对答,随口而出,生动活泼,有防有攻,且音乐优美,格律严谨,是土家族民间文学最有典型的艺术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唱词中既有即兴创作,也有传统古歌和民间叙事长歌,是研究古代、现代土家族文学的重要文本。
这样的篝火晚会无疑是让我们终身难忘的,一首首山歌就像山水的咏叹调,唱出的是山里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山的真情,同时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带着一份留恋和不舍我们离开村寨,继续在湘西的行程,继续绕行在群山之间,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带着一份好奇,想去看看土家小妹跟我们说到的路边的丛毛藠,于是,我们都没了看景色的心情,都透过车窗留意着经过的地方,终于在一片梯田上看见可一个劳作的身影
张师傅告诉我们,他家里有五口人,一儿一女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和老伴在家,还有高龄的老母亲,早年在南方做工,在工厂里做木匠,现在上了岁数,还有老母亲需要人照顾,不得不回到村寨,一开始种植水稻,需要很大的劳动力,身体很是吃不消,再加上年轻时做工落下的旧病,由于身体的原因,生活压力很大,自从改种了丛毛藠,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压力,也一下子减轻了生活负担,丛毛藠种植简单,便于管理,而且生命力很强,成为了村寨人种植的新宠。
丛毛藠,这一来自大山深处的蔬菜精灵,已不仅仅是山间田野的野生作物,俨然成了当地村民生活的经济来源,除了传统的农耕种植外,让村寨里的人们也有其他的收入,即使那些子女外出打工的空巢老人也可以轻松种植这种作物,正是因为这样,这种作物在当地得以广泛的种植,特别是山寨里人,在山间,梯田,随处可见,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青山绿水间的吊脚楼里也走出了许许多多有理想,敢创业的山里人,在湘西山寨,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特产和丰富资源,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丰富物产和绿色产品一直都埋藏在这里,
张明文,自小在山寨长大的土家汉子,面对如此的现状,和村寨的落后面貌,他决心要带领乡亲寻找一条走向富裕的道路,于是这种同样是来自湘西大山的清甜“野葱”丛毛藠成了他的选择,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探索,已经让这种绿色天然的“野葱”成功的在村寨里开始种植,同时进入了大城市,上了人们的餐桌,张总告诉我们,湘西山沟里的野生香葱营养丰富,具有四个特色优势:一可食用,二可入药,三生命力强、种植技术简便、成本低,四是放心的绿色食品。在种植过程中只用农家肥、草木灰,不含任何化肥农药。湖南老家已有相当大规模的香葱种植基地,从2012年初又在北京大兴区租赁土地露天种植20多亩、大棚种植2000多平方米,“我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理想”张明文说,鉴于香葱的种植技术简便、土地适应性强、成本低、效益高,他想进一步发展扩大在家乡的种植规模,让数以万计的不便外出打工的中老年农民种植野生香葱,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挣钱,把野生香葱做成大产业。
演播室主持人:
一个神奇的梦,让海峡对岸的年轻人与云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从此改变了他与这座山的命运。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云峰山支持慈善和公益的新的梦想中来。视线转向千里之外的湖南沅陵,在那里有一座叫做龙兴讲寺的寺院,据说它曾经寄托了大唐太宗皇帝的一个远大梦想,在历史上它也确确实实曾影响过大唐半壁江山的命运,这座寺院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在湘西小城沅陵还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呢?
解说词:
两岸山树如图画,秀而有致
山后较远处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颜色积翠堆蓝。
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厌
这是沈从文笔下的沅陵,这位对湘西有着浓厚感情的作家,在自己一生的著述中多次提到了这个离自己家乡不远,美得令人心痛的小城。在沈从文之前,沅陵更多的时候,还是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纵有万般景致,却很少有人知晓它的美丽。如今,那条流淌过作家精致文字的沅江,成为了大多数游客了解沅陵的开始,我们摄制组也在沅江之上搭乘游船,前往沅陵县城,探寻传说中极富神秘色彩的龙兴讲寺。
同期: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到了沅陵县非常有名的一座寺院,叫做龙兴讲寺。寺院之前去过有很多,但是被称为是讲寺的好真是头一次遇见,所以我们特意请来了当地的一位向导,你好。首先你听到了,我想特别知道的是,为什么它叫讲寺呢,
导游:因为讲寺要比其他寺院高一个等级,是专门培训僧侣的地方。
主持人:我看到在门上有龙的画面,同时还有名字里面带一个龙字,他是不是跟皇家有关的。
导游:你说对了,因为它是唐太宗李世民赐建的一所寺院。
解说词:
据向导介绍,唐太宗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专门派遣大将尉迟恭来到这里修建了这座寺院,并允许龙兴讲寺享用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歇山顶的建筑方式,在寺院落成后,皇帝还特别选派玄奘法师的得意弟子窥基法师来此担任第一任住持,当所有的光环汇聚在这座超高规格的寺院时,我们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远离京城的沅陵能得到如此的殊荣呢。
同期:
导游:当时李世民为什么在我们沅陵建一座龙兴讲寺呢,是跟我们沅陵的政治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沅陵上扼滇黔,下障常岳,自古就是西南物资通往长安的一个要道,所以这是我们整个大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李世民是改武治为文治,他想到我们这里是蛮荒之地,他想到用佛法教化西南的群蛮,实现教化一方,稳定一方,实现朝廷对江南的统治,所以呢在这里赐建一座讲寺了。
解说词:
正是由于肩负着这份特殊使命,历代皇室对龙兴讲寺都十分重视,不断进行维修加固,这也使得这座走过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据专家测定,这座无钉无铆的庞大建筑群,虽经历朝多次重修,主体结构仍然还是唐宋时期的遗存,大雄宝殿内的四根木柱则全部是由整棵珍贵的楠木做成,龙兴讲寺也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严格的保护。
(一组寺中雨景的镜头)
就在摄制组拍摄过程中,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古老的建筑在一片雨丝的浸润中,愈发显得沧桑和宁静。据向导介绍,在历史上,龙兴讲寺不仅是高僧信徒研修佛法的宝地,更是文人汇聚,思想繁盛的胜地,以理学家王阳明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都曾来到这里开坛讲学,为湘西的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离开龙兴讲寺,摄制组沿酉水逆流而上,去探寻一座名叫二酉山的小山。据当地人说,二酉山虽然不高,但它身上却有着一个流传千年的传奇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成就了二酉山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山洞说起。
同期:
藏书洞前的采访
解说词:
冒着被诛杀的危险,伏胜将一部分典籍装满了五辆马车,偷偷逃出咸阳,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官兵的追捕和举国焚书的火焰中,自己和这批书简的命运又将托付到哪里呢。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把沉重的书简运送到这个远离国都的二酉山。有学者推测,伏胜是在翻越秦岭后乘水路到达二酉山,把珍贵的竹简送入二酉洞妥善保存。“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说法即由此而来。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伏胜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在是一个奇迹。(黑场过度)
由山上往下望去,酉水平静而安详,静静地河水上不时有小船划过水面,涟漪一圈圈晕散开来,与周围的青山翠谷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然而就是这条美丽的酉水,在几十年前,却一直是沿岸湘西儿女心中的梦魇。
同期:
祭河神仪式,选取一段
解说词:
眼前的这项仪式名叫祭河神,酉水沿岸的老人大都有着关于这项仪式的记忆。历史上,酉水并不像现在这样平静,而是到处充满了危险的急流险滩,往来的商船客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船倾人亡,葬身鱼腹。对于自然的暴虐毫无办法的船工在每次出船前举行这样的仪式,期望通过祭奠河神,求得一路的平安。新中国成立之后,酉水上陆续建起了几座水库,暴虐的酉水从此被彻底驯服,这项饱蘸人民艰辛和无奈的古老的仪式,也随着河水的平静渐渐转变了它原本的使命。今天,湘西汉子们嘹亮的号子声依然回荡在青山之间,酉水之上,只不过,他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命担心,只需敞开自己的喉咙,发出源自内心深处的呐喊。
对于这样的呐喊,沈从文在《湘西书简》中这样写道“简直是诗,在这些歌声中我的心皆发抖,它好像在为我唱的,为爱而唱的。事实上是为了劳动而自得其乐唱的”。
多年之后,当年的那样的号子声仍可以声声入耳,我们也仿佛在作家的文字里追寻到他当年的足迹。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无一不使人神往倾心。” (《边城》)沅陵,美得让人心痛。(黑场,纤夫号子声渐入)然而,在作家的那个时代,秀丽的景致中,总会时常镶嵌着一群苦难的人,他们与这里的风景格格不入,却又是这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同期:
一段纤夫号子
解说词:
作为湘西门户,沅陵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酉水也是湘西物资往来的重要渠道。遇到激流险滩,船只无法行进,这时只能依靠人力一点一点拉拽前行,纤夫的职业也由此而生。纤夫的作用极其重要,但同时他们也时时刻刻充满了危险,即便是只是脚下一滑,都有可能跌落悬崖而丧命。新中国成立后,这项危险的职业已经渐渐消失,如今人们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重新将这项古老的职业重现在世人面前。生命的庄严,湘西汉子洋溢的旺盛生命力,也随着这一声声号子,回响在无尽的青山秀水之中。
演播室主持人:
一座寺庙寄托了一代雄主的伟大梦想,一个石洞深藏着千年的传奇故事,一声声号子划破天际,喊出了湘西汉子的热情奔放,一条酉水串联起了沅陵无数的故事。沅陵,一个被沈从文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一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闲暇时间你不妨也来这个湘西小城走一走,感受这里独特的山水人文,饱览中华无尽的美丽,相信你也会爱上这里。好,感谢收看这一期的美丽中华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