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视频
  • 越千年 行知陕旅--故事里的陕旅

    越千年 行知陕旅--故事里的陕旅

    回望是我们历来已久的习惯,今天我们在浮光掠影里路过古人的生活,我们回望过去,正是在寻找自己。在这段古味浓郁的里程里,一首《长恨歌》把我们带入了凄迷委婉的动人爱情;一出《出师表》让人们见证了诸葛孔明的睿智与大度;一段《大唐女皇》呈现出我中华大唐博然于物的艺术财富……

  • 越千年 行知陕旅--永不褪色的红色峥嵘

    越千年 行知陕旅--永不褪色的红色峥嵘

    漫步在延安,时常让人误以为置身于一座巨大的时间机器。这里仿佛一个时空与空间搭建的巨大魔方。在这个巨大的魔方里陕旅承载太多人的记忆和憧憬。田洋又一次踏上了舞台,这个舞台承载了他的梦越走越远;小宏远踏上了古老的城墙,没有了战火硝烟,他的童年充满的不再是离别与悲痛;王天翔回到了他所在的博物馆,在这里他依然不辞辛劳的宣讲着壶口瀑布和陕北信天游。那些往事,从未如烟;那些旧梦,也从未走远。

  • 山脉中的七彩王国

    山脉中的七彩王国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的古老都市,自春秋战国以来,孕育着悠久而独特的人文景观。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焕发着全新的活力,它开放、自由的氛围使它成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城市之一。

您的当前位置:发现之旅《美丽中华行》栏目 >> 节目文稿节目文稿
国礼牡丹瓷
2014-7-25

  间:2014年06月06日

  点:河南洛阳

  目:牡丹瓷的礼物

  导:罗光辉

  像:李金龙 张

后  期:罗光辉

 

导视:

穿越千年,古老的瓷窑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一座古都,一个遗憾,是什么样的妙手能让牡丹花开,千年不败?一场无声的战争,一份至高的荣耀,神秘礼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更多精彩敬请收看本期美丽中华行。

画面:

一段急匆匆脚步画面,穿插室内人物焦急的表情,急匆的脚步来到屋子里,端起盘子,狠狠摔碎,碎片散落一地

出片名:牡丹瓷的礼物

解说词:

河南巩义,在据市区五公里的白河两岸,瓷片洒满了整片土丘,这里便是在唐宋时期因盛产白瓷而盛极一时的巩义窑。

李学武掌握着一门独家的瓷器制作工艺——牡丹瓷,一种传承于唐代白瓷,并创造性的将牡丹花与瓷器完美融合的全新工艺。今天是李学武第八次来到这片古窑址,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还肩负着一个重任,就是为创作一件极为特殊的新作品寻找灵感。

同期:

    李学武:这个就是唐白瓷最具代表性的,瓷土比较细,胎质也非常细,没有任何瑕疵。

解说词:

白瓷有着独特的自然天成的美感,在唐代一度成为宫廷御用瓷器。生产白瓷的窑址大多集中在北方,这种素雅朴实的瓷器在唐宋时期发展达到鼎盛,巩义窑就是当时大量生产白瓷的窑址之一。

方圆数里,都是层层堆叠,密密麻麻的碎瓷片,这些大都是古代工匠在瓷器出窑时,将不合格的产品砸碎并集中处理的结果。在古人眼中,烧坏的瓷器一文不值,但在现代爱瓷人的眼里,即便是破旧的碎瓷片,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承载着古代制瓷艺人的智慧。李学武试图在一片片穿越千年的碎瓷中寻找到新的创意。

(黑场转李学武路上开车镜头)洛阳是有名的牡丹花都,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李学武对牡丹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然而身为军人,与弹药打惯了交道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人生,会因为一朵小小的牡丹而改变。

同期:

    李学武:07年我们洛阳牡丹花节,战友从山东跑到洛阳来看牡丹花。非常不凑巧,那几天天气非常不好,牡丹花全败了。他们说非常遗憾,牡丹花雍容华贵什么也看不到了。我们想着确实是,用什么题材能让牡丹千年不败。

解说词:

战友的遗憾最终成了激发李学武的动力,但究竟用什么材质才能将柔弱的花瓣展现的恰到好处,这成了摆在李学武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最终,经过反复试验,李学武将目光锁定到了瓷器。用瓷器制作薄如纸片的花瓣,创造出足以乱真的瓷器牡丹花,不仅李学武自己心里没底,甚至就连许多资深的制瓷大家都不看好。

同期:

李学武:12年的四月份,牡丹花会完了以后,月底,我们就跑到醴陵去了,把我的想法一说,人家说,不可能,就是三个字,不可能。

人家景德镇基本上都是在平面上去做,勾线,填彩,但是我们是在立体上做。当时我们做釉上彩的时候,人家老师说非常复杂,不好弄,我说不好弄才来找你了,当时就是那么说的,他说确实不好弄,我们也没做过,也不知道你从哪下手,心里也没底。

解说词:

对于制作瓷器来说,李学武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两年间不断摸索,不断失败,别人的讽刺和质疑犹如一把利剑,时时刺痛李学武的心。最终,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一朵惟妙惟肖的瓷牡丹如约绽放在了李学武的面前。柔顺的花瓣舒展自然,最薄处仅有0.1毫米,点点花蕊散发出丝丝花香,仿佛正在等待蜜蜂来采食,一朵怒放的牡丹就这样被瞬间凝固在了瓷盘中。精巧的作品不仅征服了李学武自己,也征服了曾经断言不可能做成的专家们,从此,牡丹瓷的名声越叫越响。牡丹瓷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活动现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让李学武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一个更大的机遇正在向他悄然靠近。

不久前,李学武牡丹瓷的创意被外交部看中,按照约定,只要李学武能够按时设计并制作出技术含量更高,更具代表性的牡丹瓷,他的作品将可以升级为赠送外国友人的国礼。这对李学武和牡丹瓷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和鼓励,然而在巨大的荣誉面前,李学武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同期:

李学武:这时候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比以前压力更大了,第一,我们的技术要提高,第二,我们的创意更得提高,第三我们还要多元化。

解说词:

国礼的设计并非一帆风顺,数月以来,李学武始终没有拿出令自己满意的设计方案。牡丹瓷传承于唐代白瓷,但巩义之行似乎并没有太多意外收获,作为国礼的牡丹瓷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李学武只能凭想象不断的在图纸上反复勾画推敲。

同期:

李学武:不光我着急,大家都着急,他们也着急。他们着急可能水平有限,我着急在啥,压力都在我这里,基本都在我这里。所以说不用想,那感觉不一样,不由得你不动手自己去干,所以必须得赶在人家的交货日期前给人家送到北京,心情不用讲你也能体会得到,如果做不好,不说是前功尽弃了。

解说词:

时间一分一秒,滴答而逝,离作品最后送往北京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时间的催促让李学武焦急如焚,如果天亮之前还不能将图稿设计出来,作品将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和烧制,也就意味着在最后期限的那天,牡丹瓷将与国礼失之交臂。本应围绕在牡丹瓷身上的光环和荣耀,也将永远不会存在。

(黑场转场)

解说词:

清晨,牡丹宫从沉睡中醒来,工人们陆续开始上班,牡丹宫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大约有两百多人,他们大多来自周边的村镇,制作牡丹瓷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原本对瓷器一窍不通,但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后,工人们往往能很快领悟其中的技巧。

牡丹瓷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瓷土到花朵的蜕变,靠的是工人们细腻情感的倾注,和一双双妙手的神奇造化。如何拿捏,力道的轻重,工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经验。每一天,在他们的手中都会绽放出成百上千朵牡丹,但奇妙的是,纵使有再多的牡丹,它们的姿态都不尽相同,甚至连一片相同的叶片都难以找到。花开千朵,各具芳姿,这也成了牡丹瓷的最大特色之一。

牡丹宫的一角,李学武已经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创作。在最后关头,妻子的建议激发了他的灵感。最终在天亮前,国礼牡丹瓷的设计稿顺利的出现在李学武的案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图纸上的设计用瓷土塑造出来,这对李学武来说不是难事。多年丰富的制作经验,已经让这位粗犷汉子的双手变得细腻灵巧。妻子也赶过来帮助绘制瓷盘上的花样。对夫妻二人来说,制作的每一步都驾轻就熟,但每一步他们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手中制作的已不再是一件普通的牡丹瓷。

(一组夫妻二人制作牡丹瓷的画面)

做到这一步,牡丹已初具形态,制作国礼牡丹瓷,李学武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烧制好的花朵上进行相应的彩绘,待晾干之后再度入窑,俗称釉上彩。李学武的牡丹花在经历了第一次窑火的煅烧后,外表凝结出了一层晶莹的瓷釉,要想这朵牡丹绽放出更迷人的色彩,李学武还得找人帮忙。

(李学武拿着牡丹找到上色师,两人打招呼)

平日里制作的牡丹瓷,或粉或红,而这一次,李学武脑海中想到的,却是一朵蓝色的牡丹。这道工序对上色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颜料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手上的功夫必须恰到好处,倘若差之毫厘,烧制出来后作品颜色极可能差之千里,甚至整朵牡丹都将成为一件废品。

离规定的送往北京的日期已经十分近了,所有的工序都已顺利完成,只等入窑烧制成最终的成品。这一次烧制,对李学武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将没有时间再去进行任何的补救。

(李学武将瓷器推入窑中)

牡丹瓷的烧制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因为采用了技术成熟的电窑,窑中的温度能够得到精确的控制,这大大提高了牡丹瓷烧制的成功率。即便如此,李学武心中仍是十分忐忑,因为不到最后出窑的那一刻,谁都不敢保证这期中不会发生意外,只要出现哪怕是一点点的差错,这几个月来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一段李学武及家人在龙门石窟游玩的场景)

李学武与妻子有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儿,由于一心扑在国礼的设计制作上,李学武已经很久没有陪家人外出游玩了。趁着烧窑的间隙,在妻子的建议下,李学武决定带着家人外出散心。龙门石窟是洛阳的标志,更是李学武这个老洛阳人最经常来的地方之一。(李学武现场)与一般游客不同,李学武关注更多的是卢舍那大佛及其周围纹饰的细节。由于自然原因,龙门石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缓慢的风化,作为洛阳人,李学武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将洛阳的这个荣耀永恒的呈现在瓷器中。为此,他高薪聘请了具有丰富雕塑经验的师傅,花费数月雕塑主佛卢舍那。然而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让李学武始料未及。卢舍那大佛雕刻于武则天时期,是大唐最为强大繁盛的时期,卢舍那大佛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雕塑水平,塑造卢舍那大佛远远要比塑造一尊新佛要复杂的多。因此只要一有时间,李学武就会来到石窟仔细观察,期望从中得到更多的细节。

(接电话,急匆匆离开镜头,赶回厂区,看到烧坏了,砸掉,与节目开头类同)

同期:

李学武:当我接到烧窑郑师傅电话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问题来了,一接电话心里就扑通扑通直跳,一接,果然不出所料。哪还有玩的心情,直接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直接就到厂里面来,来了一看,那还用说,完了完了,肯定交不了货了,而且人家要的感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

解说词:

原来出窑后的牡丹瓷不仅花瓣被烧裂,而且颜色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犹如一盆冷水,重重的浇在了李学武的头上,数月以来的辛苦努力随着一声巨响化作了无数的碎片。压抑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房间。

烧制失败,虽然极为不愿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但这样的结果早就在李学武的意料之中。为了以防万一,李学武事先制作了两只一模一样的瓷盘,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窑里烧制,希望以此增加烧制的成功率。第一窑的失败让李学武着了急,即将打开的第二窑会不会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呢,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李学武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此刻,忐忑等待出窑的李学武更像是与命运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战争,胜则皆大欢喜,败则意味着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打了水漂,牡丹瓷将永远与国礼的荣耀失之交臂,这对自己和牡丹瓷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李学武焦急忐忑的等待中,第二窑徐徐开启,李学武高兴的捧起盘子与烧窑师傅对话,第二窑烧制成功)

同期:

李学武:越想做得好,越重视,心里越会出现这种大的反差,当我真是看到出窑的时候,感觉静的能听到针吧嗒吧嗒走一样,当看到完美无缺的时候,哗,那感觉真是无法形容

解说词:

第二窑烧制的牡丹瓷完全超出了预想中的效果,经检查完全达到了国礼的标准。国礼牡丹瓷在色彩搭配,叶片的通透度,创意及工艺难度上都是普通牡丹瓷无法媲美的。李学武在出色完成国礼任务的同时,也又一次突破了自己的技术。

同期:

李学武:最好的釉水,最好的创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发明专利三位一体,有手绘,堆雕,手工捏制,三位一体虚实结合,有意境,有写实,而且我们书法,也采用水平比较高的书法家书写的中国传统美好寓意的文字,包括章印,我们争取以陶瓷为载体,融入水平高的国画,绘画艺术,篆刻艺术,和书法艺术,这样就是说四位一体,等于说就是在一个瓷盘上,在一个瓶子上,把中国水平最高的,最具传统的文化的东西融合在一块,让大家都能看到我们牡丹瓷的感觉。

解说词:

    目前,李学武牡丹瓷已经陆续在北京、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开设了十几家分店,从最初被人质疑,到如今做成极具规模的产业,李学武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同期:

李学武:我是从一个外行进入到内行,从想做一个不败的牡丹花,到最后通过白瓷的基础上做到牡丹瓷,这个中间我有一条理念,只要看准了事,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成功,前提是,你的路一定是正确的。

解说词: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打开,一部分牡丹瓷已畅销海外,然而在牡丹瓷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李学武想要实现心中夙愿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同期:

李学武:世界十大品牌的陶瓷,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作为我们陶瓷人,心情是非常复杂。由于当国礼的实现,给我奠定了下一个目标,未来的目标,10年不行20年,20年不行30年,最终我们总能实现陶瓷的回归,牡丹瓷享誉世界。

解说词:

牡丹瓷是继汝、钧、官、哥、定“五大官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派陶瓷制作工艺,创造性的演绎着牡丹亘古不变的富贵华丽。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一朵花惊艳了一座城,一片瓷,将这种惊艳化做永恒。

 

更多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