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中,漫长的岁月积淀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体系。祠堂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重要内容之一,蕴藏着人们最为质朴的精神动力。我们在祠堂祭拜祖先,与祖辈进行静谧的对话,古老的意志,淳厚的家风,就此抵至真实的生活世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因战争祸乱,天灾地变,岸谷之变等诸多因素,致使大量的人口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告别生长于斯的故土。他们翻越群山峻岭,踏过江流大川,来到陌生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并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建造起了一座座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同样也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的血脉渊源,而作为具像化的文化体现,它更是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重要载体,也是连通同姓血亲的精神纽带。所以想要找寻属于自己的历史渊源,去认领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这一切的答案都在宗祠之中。
每年清明时节,安徽省金寨县的杨肇文都会来到奶奶的墓碑前祭拜,这种看似生活化的场景和行为对于杨肇文来说充满着仪式感,这源于他与奶奶之间的约定。在杨肇文儿时的记忆中,修缮宗祠,找寻家谱这样的字眼就一直萦绕在耳边,慢慢长大的他渐渐明白,这是奶奶一辈子的夙愿。祖辈的心愿被后世继承,从弱冠之年到不惑之年,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渐白,30年的光阴里,杨肇文为了收集家谱和修建宗祠奔波千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对于他而言,每一次的启程出发都是一场未知的旅程。他要沿着历史印刻的纹路去探访祖先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从而找寻散落各地同姓血亲。
这本家谱是杨肇文家代代相传的杨氏家谱,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依然保存得较为完整。这不仅是杨肇文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引出了他心中的疑问。对于自己的来处他渴望寻找到答案。看似相隔千里的祠堂,其中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将他们相连形成的脉络,便可以将千年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凑起来。
河南省汤阴县的文王庙,这里供奉的是周文王姬昌,姬姓是中国八大始祖姓氏之一,而杨姓的起源是来自于姬姓,所以杨肇文的此行的第一站便是文王庙。站在文王像前,杨肇文思绪万千。3000年前,周文王曾经被纣王囚拘于此,在此期间,他发奋治学,潜心研究,著成了《周易》一书。这样的不畏艰难,逆境重生的精神境界,穿越千年,依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无处安放的摇曳灵魂在这里便可以渐归于平静,这样与祖先之间通灵的感知使杨肇文驻足许久忘却时间齿轮的转动。
位于文王庙南30公里的同盟山武王庙,是杨肇文此行的第二站。周武王姬发,这位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就是在这里进行伐纣的誓师大会。这样一段历史也被后人改编成神话故事,使人津津乐道。虽然从西周时期到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但是在两者相遇的一刻,却显得尤为的亲近。回望历史,就是最简单直接的精神洗礼。血脉流转中,自己模糊的倒影在接近历史的同时变的愈加清晰。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的晋祠,它的原名是晋王祠,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所修建,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大殿四周的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
2012年,在金寨县梅山镇的龙湾村,一座祠堂拔地而起。祠堂的设计上突出了近现代特色,既有古朴典雅的外形,又融入了现代独特的审美。徽派风格的建筑设计,不仅恢弘大气,同时也极具有浓郁的地方区域特色。在祠堂内,供奉着从古至今中国杰出的杨姓历史名人。从祠堂建造到祠堂殿内设计,都是杨肇文一手操办,事无巨细。金寨杨氏宗祠的建成,不仅完成了杨肇文与奶奶的一个约定,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让更多的杨氏后人前来祭拜。也许每一个前来祭拜的杨氏后人背后都会有一条他尚未收集到的家族线索。于此同时他还自发组织人员,把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家谱修复整理统一印刷,方便每一个前来宗祠祭拜的杨氏后人,得以对照参考。正是杨肇文的日积月累,众多的杨氏后人都会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找寻属于自己的家族记忆。
居住在距离金寨杨氏宗祠50公里外的杨千民,此次驱车前来就是为了寻找有关自己的家谱信息。每一个人前来寻找家谱的人,都会在本上登记上自己的名字以及家庭住址。因为也许相隔千里的两个人或许就可以找到直接的关系。
这是杨千民第一次来到金寨的杨氏宗祠,虽然此次前来并没有找到关于自己的家谱记载,但是依然能从他的言语和神态中读出阔别已久的归属感。
4月份的金寨,淅沥的小雨为这片青山绿水蒙上了一层薄纱,眼前朦胧的景象传达着浓郁的乡愁和对于已故亲人的思念。旅途归来的杨肇文,和往常一样,都会来到母亲的墓碑前祭拜,告诉母亲此次旅程的收获,怀念童贞时的回忆。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一路走来,他既要担起家里的重担,又要背负着祖辈赋予的使命。这些压力对于他来说有些过于沉重了,只有来到这里,他才能完全的放松下来。踏过道阻且长的时间涟漪,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这种源于上古的精神力量,传续至今。宗祠作为一个家族的象征,是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要的精神遗产和精神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画卷中,我们可能曾经遗忘过,追寻过,守护过。宗祠作为具象化的精神集中载体,也是架起与古人最质朴的桥梁。
这是杨肇文的故事,一个平凡人背后不平凡的生命故事。越是平凡,越是真实的让人感动。客从何处来,寻游四海,认祖归宗。